三季度GDP增速揭晓,专家解读来了


备受市场关注的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揭晓。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

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的稳增长政策举措落地生效,消费潜力继续释放,高技术制造业支撑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增强。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盛来运表示,下阶段,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显效,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三季度GDP增长4.9%,超出市场预期。数据发布之前,参与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的经济学家对三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测均值为4.47%。他们认为,近期经济温和修复,但受基数原因影响,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将低于第二季度,今年整体经济增速将高于5%的发展目标,对2023年度GDP同比增速给出的预测均值为5.04%。

下半年以来,我国加强逆周期调节,出台实施了一批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企业生产经营改善,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指出,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在政策利好频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增强、供需两端回暖共进等积极因素支持下,诸多主要经济指标均全线回升、稳步改善、高于市场预期,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恢复向好基础更为巩固、态势更为明显、动能更为充沛。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三季度经济呈“低开高走”态势,7月受极端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多项宏观数据不及预期;降准降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房地产调控等宏观逆周期政策持续发力,推动8月各项宏观数据边际回稳;从9月高频指标看,经济回暖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

从生产端来看,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与上月持平,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6%。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稳增长政策继续发力提供支撑,尽管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压力较大,但工业需求逐渐复苏,整体开工率仍保持合理适度水平,工业经济整体处在复苏阶段。

中信证券宏观团队表示,制造业PMI回升表明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明显加快,高频数据也显示工业企业开工率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多数表现较好,例如9月前28天汽车半钢胎、全钢胎开工率均值分别为72.1%、63.2%,高于去年同期10.9个、7.2个百分点;9月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同比增加3.5%。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加快复苏。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环比增长0.02%。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伴随着稳增长、扩内需政策落地,居民就业以及收入稳步修复,对消费构成重要支撑,社零复苏下半段或已开启。餐饮收入方面,中秋节和国庆假期相连,长假带动居民旅游出行,提振服务消费。商品零售方面,后地产周期商品、石油及制品等分项或对商品消费形成额外支撑。

汽车是消费的大头,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十分之一。9月份汽车销量超预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9月份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85万辆和285.8万辆,环比均增长10.7%,同比分别增长6.6%和9.5%,产销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金九银十”为传统车市旺季,各地新一轮地方补贴与厂商三季度末冲量共同发力,使得9月份车市热度很高。预计四季度汽车销量也能实现较好增长。

投资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5035亿元,同比增长3.1%;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同比增长6.0%。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2%,制造业投资增长6.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1%。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9月房地产行业继续保持相对疲软,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专项债发行加速在短期内为基建投资提供支持;政府对高科技制造业和食品安全相关行业的产业政策,带动制造业投资的增长。

展望四季度,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预计四季度GDP增长为5.7%左右。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未来需要更好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报告称,一方面,有效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在政策调整、实施等过程中加强与市场沟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做好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工作。另一方面,发挥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作用,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微信
咨询
微博
电话
021-53880000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