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眼中的就业季:破解信息不对称 匹配岗位需求


“我们每周都要统计就业数据,编辑就业工作周报,在校领导参加的专项周会上做分析。”四川省某名牌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任颖说。

2022年过半,大学生就业季进入火热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目前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中坚力量。

受岗位需求下降、毕业生人数增加影响,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获悉,就业工作目前稳步推进。两所北京211高校教师介绍,截至6月下旬,两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85%,其中研究生落实率超过本科生,工科生超过文科生。

“尽管形势严峻,学校还是向每名毕业生平均推送了约5个就业机会。”任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与往年不同的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慢就业”心态蔓延等现象更为明显,这需要高校就业部门采取针对性举措。

破解结构性就业难

进入6月,就业市场随着经济回暖发生了变化。

在近日举行的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等举办的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上,智联招聘相关人士介绍,智联招聘近日完成的企业调研显示,交通物流、信息技术、文化传媒娱乐等行业的职位供给保持增长,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上半年职位发布量增长15%,交通物流仓储行业6月职位供给增长36%。

“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但是大量中小型IT互联网公司上半年释放了近百万个职位。”他说。

“就业市场中的岗位数量其实是充足的,但很多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影响了及时就业。”任颖说。

现实情况中,毕业生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较多存在,导致市场“结构性失业”明显,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

北京一所21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介绍,很多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情况,对于本科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岗位,要求的学历层次是研究生,导致本科生就业需求减少,缓就业、慢就业比例上升。

企业“人才高消费”的部分原因在于,企业面临数字化改革浪潮,对跨学科高素质人才需求剧增,却较难在应届生中找到足够的高质量应聘者,因此不得不抬高学历作为入职门槛。

从毕业生来说,部分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不强,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就业选择渠道有限,求职核心能力不强,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状态。

面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构性就业难”,破解办法就是加强沟通,促成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深入了解。

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在各学院设立一名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在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多名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走访用人单位,着力打造有专业、懂市场、会讲课、善咨询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江南大学明确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接待、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学院领导班子对接、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300家,为当年毕业生提供岗位不少于10000个。

有的高校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由学校牵头开展实习实践计划,保证用人单位和实习岗位的层次,提升就业质量。

“学生导师与企业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比就业中心教师还要密切,所以有的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导师与地方、企业的横向课题,兼顾科研与实习的需求。导师也要负责自己所带研究生的就业,我们学校专门给导师建立了就业台账,作为考核内容。”任颖说。

增加就业岗位供给

2021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设置农林、能源动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19个分行业就指委,以及7个专项工作专家组。

据了解,入围专家委员共1190人,其中用人部门(包括行业部门、企业和协会)占总数的51.3%,实现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及重点领域多角度、全覆盖。

中国农业大学是农林行业就指委秘书长单位,该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学校联合全国29所农林类高校举办线上“全国农林人才大会战”,在全国设立八大地区专场,29个站点,为每位毕业生精准提供5个以上岗位。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应届毕业生超过7000人,较2021届增加1500人,增幅30%以上。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行业就指委主任委员单位,该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学校主动整合市场资源,承办全国教育人才招聘会,打造教育人才招聘网,每年汇聚全国高师院校80余万毕业生资源,建成了覆盖500多个城市的百万级教育行业数据库,是教育部设立的第一家行业性人才市场。

从分行业就指委的设置,可以清晰发现哪些行业是大学生就业大户。装备制造行业就指委下设电子科学、机械设备、运载装备3个就业指导组,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就指委下设北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南部地区4个就业指导组,建筑地产行业就指委下设建筑类、市政类2个就业指导组,金融行业就指委下设东北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部地区4个就业指导组。

通过就指委,高校不再“单兵作战”,只为解决自己学生就业而工作,而是资源共享,带动同类型同行高校做大毕业生就业资源池。

政策性岗位吸纳了大量就业。北京一所文科类211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介绍,近3年来,全国政策类岗位连续增长,从2020年的287万个预计增长至今年的335万个。

近日,各有关部委纷纷表示,加大2022年政策性岗位吸纳力度。

2022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与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招录进一步吸纳高校毕业生,共计划招录11.6万名应届生,比去年增加0.9万名。

国资委于6月16日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会议提出,国资国企要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增幅。

民政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通知,提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招录一批、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吸纳一批、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募集一批、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带动一批和加强高校毕业生教育引导储备一批5项重点任务,全方位引导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创业就业。

完善大学生就业统计

有一类特殊的毕业生,也就是那些考研失败准备再考的学生,是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

“他们不是没有找到工作的‘待就业’毕业生,而是即使有offer也不愿就业只想升学的‘不就业’毕业生。”任颖说。

北京一所文科类211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介绍,该校由于办学特色明显,尽管并非985高校,但每年高考的招生分数线很高,比如在北京市,提档线几乎只落后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录取的本科生很优秀,他们的升学意愿也很强烈,但我校的保研率只有20%左右,因此会有很多本科生去考研,考研又大多盯准北大、清华、人大等少数名校,考研失败的学生人数也相应较多。如果这些学生执意来年再考而不就业,会拖累学校整体就业率14%-15%。”他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民生调查》显示,2021年未就业的18-29岁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者中,不在业不在学的,38.7%是准备继续读书、考资格证等。

对此,高校在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推动这部分学生灵活就业。上述北京文科类211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介绍,比如推动用人单位与考生签订3-5月的短期就业协议,招收这些学生留校担任科研助理等。

还有多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指出,应该适当调整就业统计方式。有的主张,增加“不愿就业待升学”的统计类别,纳入那些为准备来年考研不就业的学生。有的主张,从更长周期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就业在整个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过程中,更应该算是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毕业去向落实率不应仅根据毕业当年的就业数据一锤定音,建议在就业数据统计时,可以增加毕业后1年、毕业后3年的不同统计节点,从而获得更全面、充分、真实的就业数据,对高校人才培养有更准确和有效的反馈。”上述北京文科类211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说。




微信
咨询
微博
电话
021-53880000
顶部